知难行难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·鲁迅·

    中国向来的老例,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霉的时候,总要和文人学士扳一下子相
好。做牢靠的时候是“偃武修文”,粉饰粉饰;做倒霉的时候是又以为他们真有“
治国平天下”的大道,再问问看,要说得直白一点,就是见于《红楼梦》上的所谓
“病笃乱投医”了。

    当“宣统皇帝”逊位逊到坐得无聊的时候,我们的胡适之博士曾经尽过这样的
任务。

    见过以后,很奇怪,人们不知怎的先问他们怎样的称呼,博士曰:

   “他叫我先生,我叫他皇上。”

    那时似乎并不谈什么国家大计,因为这“皇上”后来不过做了几首打油白话诗
,终于无聊,而且还落得一个赶出金銮殿。现在可要阔了,听说想到东三省再去做
皇帝呢。而在上海,又以“蒋召见胡适之,丁文江”闻:

        “南京专电:丁文江,胡适,来京谒蒋,此来系蒋召,对大局
    有所垂询。……”
        〔十月十四日《申报》〕

    现在没有人问他怎样的称呼。

    为什么呢?因为是知道的,这回是“我称他主席……!”

    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,因为不称“主席”而关了好多天,好容易才交保出
外①,老同乡,旧同事,博士自然是知道的,所以,“我称他主席!”

    也没有人问他“垂询”些什么。

    为什么呢?因为这也是知道的,是“大局”。而且这“大局”也并无“国民党
专政”和“英国式自由”②的争论的麻烦,也没有“知难行易”和“知易行难”的
争论的麻烦,所以,博士就出来了。

    “新月派”的罗隆基博士曰:“根本改组政府,……容纳全国各项人才代表各
种政见的政府,……政治的意见,是可以牺牲的,是应该牺牲的。”〔《沈阳事件
》〕

    代表各种政见的人才,组成政府,又牺牲掉政治的意见,这种“政府”实在是
神妙极了。但“知难行易”竟“垂询”于“知难,行亦不易”③,倒也是一个先兆
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〔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〕

注释:

①一九二九年,刘文典任职安徽大学校长时,因为不称蒋介石为“主席”而称“先
生”,曾被监禁多日。
②“英国式自由”,指当时新月派所提出的政治主张。
③“知难行易”是孙中山曾经提倡过的一种学说。胡适在一九二九年十月发表《“
知难,行亦不易”》一文,对于“知难行易”学说加以“批评”,并提出“专家政
治”的主张,要蒋介石政府“充分请教专家”,并说:“此说〔按指“知难行易”
〕不修正,专家政治决不会实现。”

〔选自《二心集》〕

输入:方舟子